關于酒的起源,有大概三個說法,第一個是猿猴造酒。古猿將采摘多余的果實藏于山洞,久而久之,果實腐爛,被自然界的野生酵母菌發(fā)酵形成酒漿。這個事在許多古代典籍中都有記載;第二個就是儀狄造酒。這是最通行的說法,在《戰(zhàn)國策》中就有記載儀狄“作酒而美”的事情,其中還講了酒的強大誘惑力和“不戒酒必亡國”的警告;第三個是杜康造酒。這個說法多流行于文人和民間,最著名的是曹操的《短歌行》的那句詩“慨當以慷,憂思難忘。何以解憂,唯有杜康?!倍趴翟炀埔灿幸粋€非常有趣的故事,我來著重說一下。
先說杜康,杜康是商朝時期皇帝的第七個兒子,負責管理糧食,由于種糧技術的提高,連年豐收,多余的糧食就儲存在糧庫中。有次天將大雨,糧庫中漏進雨水,于是糧食開始受潮發(fā)酵,杜康發(fā)現(xiàn)糧食被水泡了,覺得很可惜,但他同時聞到被水泡的糧食散發(fā)著一股清香,就用手指沾了點嘗了嘗,感覺味道好極了,但美中不足的是這酒里有股土味。于是杜康就天天琢磨如何能消除酒中的土味,嘗試了很多方法,但都不得其道。

正所謂“日有所思,也有所夢”,有一天晚上杜康睡著后,神仙托夢,對杜康說,土味是天生地長的,需要天地人三才中的人味來中和,要去除酒中的土味,你需要先把糧食用水泡好,等九天,第九天下午酉時(下午5點到7點)把酒倒缸里擺在大門口,找三個看得上眼的人,讓他們把食指割破,滴一滴血到酒中,土味就沒有了。杜康第二天醒了如實招辦,到第九天了,就把酒擺到大門口找合適的人。

杜康在人群中發(fā)現(xiàn)一個讀書人,搖頭晃腦的在背書,看著很有文化,于是就把他叫來,讓他嘗嘗酒,書生說這個好啊,杜康說好是好,就是有股土味,之前神仙托夢告訴他,要想除土味,需要調三個人,用他們的血來中和。書生聽后覺得言之有理,于是就割破食指擠了一滴血。之后杜康又看到一位身材魁梧的武將,杜康心想,武將為國家上陣殺敵,非常勇猛,是了不起的人物,于是把他叫來,把這個緣由又說了一遍,于是武將也隔了一滴血到酒中。

現(xiàn)在還差一滴,但杜康在人群中沒有發(fā)現(xiàn)能看得上的人物了,眼看著就到酉時了,時間過了就沒用了,人們也都回家了,沒人在街上晃蕩。就剩幾分鐘了,杜康發(fā)現(xiàn)只有河邊有一個瘋瘋癲癲的傻子自娛自樂,實在沒有辦法了,只好把他叫來,也沒法跟他說這緣由,直接抓著他的手就割了一滴血。這時,杜康再喝這缸中的酒,入口清香甘甜,沒有絲毫土味。

杜康心想,這個飲料取個什么名字呢?于是就自己琢磨,這是用水釀的,所以用三點水;是在酉時形成的,就用酉這個字;又是第九天形成的,就讀作(jiǔ)吧。酒創(chuàng)造出來后,風靡一時,上至文武百官,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歡喝。因為這三滴血的緣故,人們喝酒后也有不同的表現(xiàn),有的人喝完還是文質彬彬,甚至斗酒詩篇,才氣十足;有的人喝完后十分慷慨豪爽,義憤填膺;還有的人喝多了酒醉人瘋,做出許多不理智的舉動。所以喝酒的文、武、癡三個境界也由此體現(xiàn)出來了。